高端科技在一个国家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性,毋庸置疑。从根本性质上讲,科学技术无关于政治、国籍、肤色、人中、意识形态,是人类理性智慧的结晶,理当造福全人类。
比如在新冠疫情中,中国很早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“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之后,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”。
但在一些权力政治、冷战思维很深蒂固的国家看来,科学技术同样是一种排除异己,打压对手,霸权持护的工具。
通过科技层面的断供、脱钩、建墙,对竞争对手进行“低端锁定”,正是这些国家的惯用伎俩。
比如在核能利用领域,中国当初曾经实心实意地与美国寻求过合作。但美国人昂着“高贵的头颅”,无视我们的合作诚意,咄咄逼人,不可一世。
如今,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已引领全球,美国则又舔着脸来花钱买技术。恩怨分明的中国人民,只得以其之道还治美国——来华6次接连“碰壁”,实属大快人心!
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,人类社会悄然进入了电力时代。作为一种清洁能源,核电是利用核裂变技术,将原子能转化为电能,是一种清洁、高效的“绿色电力”。
1954年,前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建成启用,该核电站的成功运行,标志着人类迈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。
随后,核电技术在整个世界迅速铺开扩展。20世纪60年代开始,美、苏、英、法、德、日等国家经济快速地发展的同时,也面临着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化石能源短缺危机,各国开始竞相发展核电技术,以支持本国迅速增加的电力需求。
多煤、贫油、少汽,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基本状况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们的祖国也经常面临着能源供给不足的窘境,能源安全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。
从1953年开始,在钱三强的亲亲自部署之下,著名核物理学家黄祖洽,毅然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,转向了核反应堆理论研究,为祖国的核电技术打基础。
在当时的中国,核反应堆的研究开发能够说是“一穷二白”,毫无基础。上世纪50年的中国科学院只有两台十分简陋的计算机,相关试验设备基本为零。而且,当年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技术。
但由于核技术的高度敏感性、保密性,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其进行了严密的封锁,相关的资料书籍很难买到。以黄祖洽为代表的一批学者,就在这样及其艰难的情况下,开启了新中国的核反应堆理论研究。
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,核电技术开始步入了最高层的视野。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指示道,“从长远来看,华东地区缺煤少油,要解决华东地区用电问题,要搞核电”。
为了落实周恩来总理的指示,上海市抽调了技术骨干精英,组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(728院)。到了70年代末,恢复工作之后的也十分重视中国核电技术的发展步伐。
他大胆提出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核电技术,为我国核电技术的“高起点起步”指明了方向。
经过十余年的技术准备和筹划,1985年3月20日,秦山一期30万千瓦压水堆(也称728工程)的项目开工建设,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,1994年4月1日投入商业运行。
1991年12月15日零点15分,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,中国大陆从此结束无核电的历史。这座核电站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%以上。
而后,从核电大国法国引入的2台M310核电机组相继在1993年和1994年于大亚湾建成投产,这是我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,不仅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广东、香港提供了充沛电力,也为我国大型核电站的运营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从2006年开始,我们的祖国的核电产业进入到了规模化、批量化的发展阶段。2006年2月9日,国务院在发布的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2006~2020年)》中,明确将“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”纳入了16个重大科学技术专项之一。
核电站建设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科技系统,其中一个很小小的零部件,都蕴含着极高的科技含量。比如,密封圈是一种常见的小构件,但对那些需要密闭环境的部件而言,作用至关重要。
比如在精密仪器当中,如果密封系统不过关,就可能会引起泄露和漏气,甚至会出现细微尘土颗粒侵入系统软件中,造成系统的磨损甚至瘫痪。
历史上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。比如,美国声名显赫的“挑战者号”航天飞机,曾经连续进行过九次安全飞行。但在第十次飞行时,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安全事故,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。
一个价值不足10美元的密封圈质地受损,导致飞机和大气摩擦产生的极高热量进入飞机,最终酿成悲剧。
不止在航空航天领域,在核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,核泄漏一直是困扰世界的大难题,而密封圈正是预防核泄漏的关键零部件之一。
目前,全球主流的核电站防泄漏装置最重要的包含三道屏障。第一道屏障是是燃料包壳,它可以将铀、钚等高浓度的核燃料紧紧包裹起来。第二道防护是能承受压力的容器,它主要用来存放用于核裂变反应的核燃料棒堆。
第三道防护,就是位于核电站主要装备外部的钢铁混凝土厂房,分内外两层。内层厂房由6毫米的钢衬和超1米厚的特殊混凝土构成,外层安全壳也是由高强度混凝土浇灌而成,用于抵挡外力冲击。
这三道防线缺一不可,共同维护着核电站的安全运行。但在其中,起到核心作用的无疑就是第二道屏障,即放置核燃料堆的压力容器。
这种容器可大致分为上方的筒盖和下方的筒体两大部分。而要把上方的筒盖和下方的筒体严实合缝地结合起来,就必须要用到高性能的“C型密封环”。
含有核燃料的反应堆在运行时,会产生极高温度释放大量的热量,这就必然会在容器内会造高温度高压力的环境。
因此,当容器因此膨胀时,筒盖和筒体就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分离,“C型密封环”也就会因此受到拉伸变形。当反应堆停止运转温度下降时,筒盖和筒体恢复原状。
这样一来,就要求“C型密封环”有极高的韧性和记忆功能,可以随着温度高低自动拉伸收缩,进而达到防止核泄漏的效果。
“C型密封环”材料不合格,后果是极其严重的。2017年12月,日本的产业巨头三菱公司被爆出了综合材料数据造假丑闻,公司高管向全体日本民众道歉。此事立刻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轩然。
这些问题原料已经流向了航空、汽车和机电等众多行业。更令日本人惊心动魄的是,日本西电力公司下属的两座核电站,也使用了来自三菱公司的“C型密封环”,若发生事故,后果不堪设想。
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种核电站的“密封神器”被美国和法国独家垄断,美国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,经常囤积居奇,哄抬物价,还动辄以“断供”相要挟。
换言之,单凭这一个小小的“密封圈”,美国就可以直接卡住全世界核电站的“脖子”。
2007年,中国的秦山核电站对外发布了一场垫片竞价会,最终一家中国企业以优惠的价格,成功击败了可以生产“C型密封圈”的美国产业巨头,而且在竞价中的评分高于美国公司20分。
美国公司仗着技术优势,搞起了“捆绑销售”——这家美国公司竞价失败后,竟然地威胁秦山核电站,必须将这家中国企业踢出竞标,解除合作,否则他们将不再为秦山核电站出售“C型密封圈”。
这其实是美国企业的惯用套路,他们仗着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,在“C型密封圈”出口价格这一块,每年都涨价15%,而且是一副“死猪不怕开水烫”的样子,毫不妥协,连何时发货都必须听美国的。
但其他国家迫于“C型密封圈”的压力,也无可奈何。然而,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,诚信仁义的中国企业从来不会屈服于强权。
最后,秦山核电站的做法可谓明智厚道,决定同时向两家公司采购垫片,既不能马上得罪“C型密封圈”供货商,同时也要支持国内企业的发展。
这家和美国竞标的中国企业,名叫“天生密封件”,其创始人名叫厉行根,是浙江宁波慈溪人。
美国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,就是这么一家不起眼的非公有制企业,会在数年后攻克了“C型密封圈”的世界难题,打破了美国人的垄断地位。
厉行根原本是一名国企职工。1993年,趁着国企改制的大潮,厉行根也通过“买断下岗”的方式,顺势退出国营企业下海经商。他用买断的补偿金加上借来的钱,筹款两万元开办了这家“天生密封件”公司。
公司最初主要是生产高压锅垫圈,企业规模不大,但当时的中国相关企业不多,市场广阔,企业效益很好。但雄心勃勃的厉行根则一直希望在高压锅垫的基础上,继续拓展领域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厉行根得知,原来核电站的运行也离不开密封材料。但那种特种密封材料技术上的含金量极高,每年都需要花巨资从美国进口。
厉行根仿佛看到了企业未来的方向,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“C型密封圈”的研发中。
然而,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尽管全力以赴,但这种高端科技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突破的,但厉行根并未放弃,而是每年都拿出一笔钱,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。
所谓“人激志则宏”,2007年的这次竞价彻底激发了厉行根的斗志,甚至是怒火。秦山核电站的仁义行为,也让他感受到了国家和同胞的温暖。
但研发到了“深水区”后才发现,困难远比想象地要大:因为这种“C型密封圈”之所以难以生产,主要是因为其对精确度的要求极高,误差不能超过三根头发丝,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哪怕沾上了一粒尘土,整个密封圈就只能作废。
为了研发出合格的“C型密封圈”,厉行根可谓是孤注一掷,拼上了“身家性命”,仅仅是密封圈内的那一根弹簧,就花费了数年时间,厉行根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投入了进入。
除了工厂之外,厉行根原本还有一家小型的地产公司,收入颇丰,也被他抵押了出去。最后,连自己的厂子也几乎要不保,家人都劝他收手,但信念支撑着厉行根奋力前行。
终究,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厉行根的团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,研发出了可以实用的“C型密封圈”,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
2015年,由厉行根团队研发的第一个国产“C型密封圈”,被安装到了秦山核电站方家山的1号核电机组内,开始试运行,这在中国核电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,是第一个试用周期,这个新的“C型密封圈”成败还不可知。
经过一个试用期之后,在中核核电、天生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的见证下,第一个国产“C型密封圈”被从核反应堆中取出。
经过专家组严格的检测之后,“C型密封圈”安全可靠,没有丝毫破损,全部符合国际标准。
经过几年运行后发现,厉行根公司生产的“C型密封圈”部分指标,甚至领先世界。
比如,美国人的产品能做到1年漏水5滴以内,而中国生产的密封圈5年只泄漏2滴水,这就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制造“C型密封圈”的国家。
如此一来,美国人坐不住了。他们深知,在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加持下,一旦中国突破了核心技术,“C型密封圈”很有可能会变成“白菜价”。
果然,中国公司制作的“C型密封圈”不仅质量稳定,一套价格也仅为30多万元人民币,而美国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原先要三四百万。
所以,这家美国企业先是破天荒地给中国核电站的新报价下降了50%。而后,这家美国公司的总裁先后6次来到宁波,抛出高于公司资产几十倍的天价,希望收购天生公司的股权。
但都被厉行根坚决谢绝了。原因很简单——“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品牌国外给多少钱也不能卖”!
然而此时的厉行根还背负着巨额的债务,国家当然不会坐视不管,政府出面给了他4500万的贷款帮助其渡过难关。
当今世界,中美两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。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,就要勇于横担国际责任,造福国际社会。
大国更要遵循大国外交的基本道义准则,坚持协调合作,互利共赢,积极为全人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。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秩序、国际格局、国际稳定的压舱石。
中美两国的国运,中美关系的前途,就在于坚持互利共赢,探索新型国际关系,构建持久和平、共同繁荣的新世界。
在科技领域,我们清醒地明白,我们的祖国和美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,且短时期内难以赶超。然而,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进步,学习积累,中国也在核反应堆技术等领域,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。
当前阶段,美国在科技领域搞的诸如脱钩、断供、制裁、限制学术交流,干扰留学生等举动,是不得人心的,更是损人不利己的。
只要美国能够革除“你死我活”的零和博弈顽疾,冷战思维模式,中国随时愿意和美国,在相关领域展开真诚而务实地合作,共同进步。当然,这一切都取决于美国人能否认清国际形势,我们姑且待之!
[1]中国核学会:《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(第5卷)——中国核科学技术发展进展报告》,北京: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, 2018年版。
[2]张帆、鲍欧:《从中国大陆核电反应堆的发展历史看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》
[3]范英杰、樊春良:《寻求共同基础 推进交流合作――对美国智库和科学界主要科技政策报告的解读与启示建议》,载于《中国科学院院刊》,2022年第2期。
[4]陈润羊:《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战略探讨——基于SWOT-PEST模型的系统分析》,载于《南华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6年第5期。
[5]王明:《核反应堆有了中国“心” 控制棒驱动系统通过验收》,载于《中国设备工程》,2015年第1期。
[6]伍浩松、戴定:《美国民用核工业领域全球领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》,载于《国外核新闻》,2017年第9期。